
岳麓书院坐落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目前为湖南大学的历史与哲学学院。长沙文明网供图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随“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近日再访岳麓书院。这座受到总书记关怀瞩目的千年学府,到底承载什么样的文明使命?在新时代如何“立德树人”,如何成为现代城市的“文明之窗”,又如何创新传承中华文明?认真听完讲解老师的精彩解读,盘旋在我脑海中的这些问题,有了清晰答案。
从立德树人到孕育革命火种
这天,是湖南秋季最常见的阴天,书院的朱檐斗拱洗去浮华,更添几分肃穆;赫曦台静静伫立,仿佛一位无言的历史老人,令人油然而生敬仰之心。给采访报道组作讲解的唐美良老师,是位专职讲解员,她笑容亲切但目光坚定,迎了上来的开场白很简洁:“今天我们看的不仅是建筑,更是文化文明。”
穿过大门、二门,置身讲堂前,时空仿佛在此折叠,由这个“朱张会讲”的学术圣殿,叫人联想当年朱熹、张栻二位“大咖”相对而坐、激辩不休,引得“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的盛况。

9月27日上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在文庙举行2025年本科生导师聘任仪式暨拜师礼,图为活动现场新生诵读学规。湖南大学供图
“各位请看堂前的椅子,”唐老师的声音将我的思绪拉回。“每年开学,湖南大学都在这里举行新生‘开学第一课’,新生代表坐在这里,聆听师长诵读《岳麓书院学规》。”随即,她边背诵边讲解:“‘时常省问父母’是教孝道,‘朔望恭谒圣贤’是明礼仪,‘气习各矫偏处’是重修身……”这些诞生于清代的求学规矩,经过创造性转化,如今已融入现代大学的育人体系,成为学生行为准则的基石。

《岳麓书院学规》石刻。漆世平摄
当我们还在感悟学规所蕴含的育人智慧,唐老师又紧接着介绍说,在讲堂前,还会经常开展“拜师礼”研学体验活动。学生身着仿古服饰,从“盥手”“静心”到“献贽”“敬茶”,学生们的神情常常是从开始的好奇嬉笑,到很快变得庄重肃静。听到这里,我深切地感受到:立德树人,绝非空洞的说教,而是需要可感、可触、可践行的文化仪式。书院,正以其独特的“气场”,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内化为青年学生的成长体验。
然而,岳麓书院的“立德”,远不止于传承古代的礼仪规范。唐老师引领我们走到书院后门时,她抬头看着不远处山上,掩映在苍翠之中的爱晚亭,简短几句介绍,引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多次寓居书院的半学斋,这里‘实事求是’的学风深深影响了他。”唐老师的话语充满了敬意,“这里,不仅是青年毛泽东静心读书的场所,更是他与蔡和森等志同道合的好友探讨救国真理的摇篮。”
我的目光从弥漫文化气息的庭院,瞬间移向满眼绿色的后山。好像看到这样的画面:一群英姿勃发的青年,刚刚在书院讲堂里聆听了千年智慧,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踏着青石板路爬上爱晚亭,思考现实的革命道路。他们“携百侣曾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书院倡导的“经世致用”精神,化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求索。
这条通往爱晚亭,不过百米长的小径,或许就是理解岳麓书院“立德树人”深刻意义的密钥。它无声地诠释着,书院的教育,曾如何为近代中国培育了炽热的革命火种。今天这一方庭院更是“两个结合”最鲜活的注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等文化精髓,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革命实践,在此深度交融,结出了震撼世界的硕果。
从文化地标到精神文明之窗
岳麓书院文庙位于书院主轴线左侧,与书院讲学、藏书的主体功能区并列,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祭祀空间。文庙的这种格局和使用象征皇权的黄色琉璃瓦、朱红色墙体,在历史上的民办书院中极为罕见,这凸显了岳麓书院受到尊崇的程度。

岳麓书院文庙崇圣祠。王晓宁摄
走到文庙时,唐老师的讲解视角,从“教育”转向了“社会”。她说:“您看,除了学生和学者,我们每天还接待大量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游客。可见,岳麓书院也是观察和引领社会文明的窗口。”的确,我注意到,在院内参观的人群构成非常丰富。有银发老人在安静地观摹碑刻;有年轻妈妈在耐心地给孩子解释“忠孝廉节”碑的含义;也有游客对导游的讲解频频点头。与喧嚣的景区不同,在这里有一种叫人心静的天然引力,让人们的言行不自觉间变得轻缓、恭敬。
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书院通过举办“岳麓书院讲坛”“岳麓书会”等高品位文化活动,将高深学问通俗化,将传统文化现代化,正悄然从一个被仰望的文化地标,变为一个能产生辐射力的文明窗口。突然我感到自己产生了一个新的认识,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及其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在向社会展示现代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发挥着城市“文明之窗”的作用,拉升着长沙整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水平。
唐老师似乎看到了我在想什么,她补充道:“岳麓书院还是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和党性锻炼的基地。”听到这,我进而想,说这座千年学府是长沙城市文明建设的精神高地,也属实至名归。书院严谨的管理、洁净的环境、深厚的内涵,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于无声处教化着每一位到访者,让文明从一种外在要求,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从学术传承到全面创新发展
历史上,“朱张会讲”代表了思想流派的碰撞与开创。在新时代,岳麓书院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和平台让传统文化思想与当今世界进行对话?从而让书院文化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呢?
正想着这个问题,唐老师已把我们带到了中国书院博物馆前。原本我还停留在岳麓书院乃当今读书人值得“到此一游”的刻板认知上,而此时唐老师的介绍,却马上把我带入了书院继往开来、全面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书院博物馆。王晓宁摄
“很多人以为我们只是活在‘过去式’,其实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实实在在的教学科研机构,是‘现在进行时’”。唐老师的语气里有一种充满底气的自豪,“书院本身就是办学机构,每年都招收历史学、哲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我们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更有活跃的学术生命。”唐老师指着博物馆内展示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活动预告说。在这里,一边是学生在御书楼查阅古籍文献,一边是游客在一墙之隔观赏亭台楼阁。这种“文博+教育”的独特模式,这种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的巧妙共生与交融,正是岳麓书院“继往开来”的具体写照。
承千年道统,续往圣绝学;开万世新声,扬时代气象。千年文脉的传承,在岳麓书院并没有停留在符号化的展示和仪式的复刻上,而是在创造开展实质性历史研究和人才培养。随着调研采访的深入,我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岳麓书院的“继往”,在于与新时代进行深刻的“对话”。它将“传道济民”的精神,转化为服务当代社会的实践;将“经世致用”的思想,融入新时代“实干兴邦”的浪潮。它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动的、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活的文化资源,为建设“文明中国”贡献着智慧。
岳麓书院的“开来”,是立体化的,比如它还在积极拥抱数字时代的技术创新。博物馆里展出了利用数字技术复原的古籍、开发的线上课程和文创产品。积极尝试用短视频、播客等新形式传播,让古老的IP变得年轻、时尚,走进当代人的文化生活。
当我们结束调研采访,回望岳麓书院门前那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名联,暮色中的学府更显庄严,墨色的大门仿佛一道时间的界碑,区分又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人听见这座千年学府的历史回声,化作了文化传承、文明接力的清越钟声,越传越远。(采访报道组:成竹)

